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 健康速递 > > 正文

让城市留下记忆 让人们记住乡愁_速读

日期:2023-05-26 10:38:28 来源:南方日报
分享到:


(相关资料图)

王庆峰

广州有2200多年建城史,被誉为“千年商都”。当前,广州正在持续推动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、“四个出新出彩”。南方日报评论员近日走访海珠区龙凤街道,通过这一剖面,近距离观察老城市焕发新活力的密码。

“广州城南隔河有地名河南,富者多居之。人烟稠密,栉比相错。”清代陈徽言在《南越游记》中这段描述,是对广州漱珠涌一带的真切记录,也正是海珠区龙凤街道的所在之处。走进这条街道,厚重激越的历史扑面而来——这里是“千年文脉”,相传南汉刘曾在此修建行宫;这里是“英雄故里”,民族英雄邓世昌从容走向战场;这里是“工业旧镇”,一条工业大道曾撑起广州工业半边天……对待这样一条历史老街区,如何处理好“新”和“旧”,平衡好更新与保护,统筹好安全和发展?近年来,龙凤街道拿出“绣花”功夫,突出地方特色,在传承历史文脉、彰显一方情怀的同时,打造出魅力四射的“滨水新区”“活力老街”,探索出“老城换新颜”的有效路径。

历史是城市的灵魂,文化是城市的名片。近年来,龙凤街道深化“龙凤街历史文化社区”布局思路,大力推进“毓秀龙凤”历史文化街区建设,在尊重历史、尊重事实、尊重民意的基础上,充分保留城市文脉肌理和特色建筑风貌。经过修缮保护之后,老街区在发展中留住乡愁,成为“老树春深更著花”的典范——徘徊在邓氏宗祠,门额镌刻的“燕翼”“贻谋”穿越时空,仍令人回味无穷;穿梭于大街小巷,趟栊门、青砖墙、麻石路不时显现,诉说着年轮的故事;将军庙、状元井、豚庐等掩映在一排排整齐明亮的民居中,地道的“广州味”历久弥新。如今,这些地方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“网红地标”,在讲好“龙凤故事”的同时,也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澎湃动能。

“城,所以盛民。”城市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,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是城市更新的应有之义。过去很长一段时间,龙凤街道违法搭建问题突出,各类配套基础设施不足,存在较大消防安全隐患,给人留下“脏乱差”的印象。对此,当地坚持以人为本,不断在优化人居环境方面发力:大刀阔斧拆除历史违法建筑,加快推进片区微改造;通过直管房腾换、原地整合、异地复建、拆除违建等打通消防通道;强化“六乱”、卫生死角、市政基础设施、共享单车和电动车整治等……漫步在今天的龙凤街道,道路焕然一新、畅通无阻,商户规范整洁、有序经营,家家户户房前屋后花团锦簇,人们的生活质量切切实实提高了,大家在享受便利的同时,也为维护这份美好自觉贡献力量。

城市就像是一个有机生命体,处在不断更新中,而更新的目标,就是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。龙凤街道地理位置绝佳,但产业发展缺少空间,使良好的区位优势得不到有效发挥。近年来,当地致力于在存量空间中寻求发展增量,将历史包袱变为老城优势,以打造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典范样板为主线,不断强化凤凰创意园、太古仓、大阪仓等辖内园区的磁吸效应,加强营商环境建设,健全全员招商工作机制,实现企业引进“四方联动”,使得一大批老小区、老厂房、老街区、老楼宇、老遗迹变成宜居地、打卡地、新兴产业聚集地。以太古仓为例,现已变成集文化创意、展贸、观光旅游、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“江畔城市客厅”,显露出蓬勃的生机活力。

“人民城市人民建,人民城市为人民。”城市治理,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,实现城市治理创新,必须下“绣花”功夫。如今的广州,像龙凤街道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,它们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,注重人居环境改善,注重文明传承、文化延续,成为“让城市留下记忆,让人们记住乡愁”的典型案例,也为探索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。

关键词: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南极健康网版权所有   备案号:粤ICP备2022077823号-13   联系邮箱: 317 493 128@qq.com